认识立克次体:微小却危险的病原体

发布日期:2025-05-27 23次

你是否知道,在微观世界里,有一种叫立克次体的微生物,虽微小却能引发多种疾病?

什么是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是一类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以节肢动物(蜱、虱子和螨虫等生物体)为主要传播媒介,可引起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等传染病。

1909年,美国病理学家霍华德·泰勒·立克次首次发现洛基山斑疹伤寒的独特病原体并被它夺去生命,故该病原体被命名为“立克次体”。

图片1_副本.png

立克次体是怎么感染的?

与别的细菌不同,立克次体只能在其它生物体(宿主)的细胞内生存和繁殖,而不能在自然界环境中生存。

大多数立克次体通过先前寄生于感染动物的蜱、螨、蚤、虱叮咬人而传播。

当人在野外工作或者休息时,受到带菌的节肢动物叮咬,立克次体便从抓破的伤口或直接从昆虫口器进入人的血液并在其中繁殖,从而使人感染得病。

多数患者表现为中轻症,但由于该病不常见,多数患者初期会出现发热、乏力、四肢酸痛等类似感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等疾病的临床症状,因此非常容易漏检或误检!

不同种类传播媒介引发不同疾病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曾用名“人粒细胞埃立克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原,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主要有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后再叮咬人,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此外,直接接触危重患者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也有可能导致本病传播。临床表现是非特异的,包括发热、畏寒、头痛、肌痛、乏力等。

普氏立克次体: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元凶,病人是唯一传染源,通过体虱传播。感染后约两周潜伏期,会突然发病,有剧烈头痛、周身痛、高热,4-7天出皮疹,还可能累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

莫氏立克次体:导致地方性斑疹伤寒,储存宿主是家鼠,由鼠虱在鼠群传播,鼠蚤叮咬人时病菌进入人体。症状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较轻,发病缓,病死率低。

恙虫病东方体:引发恙虫病,恙螨叮咬人体传播。被叮咬处出现丘疹,破损后成溃疡,上盖黑色焦痂。全身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毒血症等,严重时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肌炎、肺炎等。

伯纳特立克次体:引发Q热,接触感染动物(如牛、羊)的排泄物或气溶胶吸入。临床以突然起病,发热,乏力,头痛,肌痛与间质性肺炎,无皮疹。

立克次体病的治疗

治疗立克次体感染的首选药物是多西环素,也可选择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进行治疗,有较好的效果。此外,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还包括其他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立克次体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早期对症治疗和正确选择抗菌药物。患者要卧床休息,保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癫痫等各种并发症。

不同的立克次体感染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要注意鉴别诊断!

预防建议

◆在郊外休闲时,应避免在丛林或灌木中坐卧休息

◆就寝时建议关闭纱窗,防止野外飞虫进入室内

◆外出游玩时选择长袖长裤,佩戴帽子、围脖,进入植被茂密地带需紧扎袖口,尽量减少皮肤的暴露

◆备好驱虫液,外出前可在暴露部位喷洒,减少毒虫的侵害

◆回家后应及时更换衣物,及时洗澡,重点关注腋下、后背、脖子等隐蔽部位

◆发现叮咬后,应尽快到医院进行治疗,切勿生拉硬拽,以免将小虫子的残肢折断,产生皮肤继发性损害同时检查全身和衣物,在发现一只小虫子后不要停止检查,很有可能不止一只!


相关推荐

蒙ICP备2021004286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670号 网站支持IPv6
网站建设: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