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不可怕,青城市民莫惊慌!

发布日期:2025-07-21 34次

看到上面这个陌生的病名,和扑面而来的“危机感”,大家是不是有点儿“发懵”?有些人会不禁发问:难道是又有啥重大疫情啦?

这里首先要和大家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是报告了境外输入引发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但并没有那么可怕, 呼和浩特的广大市民不用慌张!!!

接下来请跟随我们的脚步,带您去了解基孔肯雅热这个蚊媒传染病,以及如何去积极预防和应对。

疾病溯源:从非洲到全球的“曲屈病”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名称于坦桑尼亚斯瓦希里语“Chikungunya”,意为“屈肢痛”,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痛蜷缩身体的典型姿态。该病最早于1952年在坦桑尼亚南部暴发,1953年科学家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病毒,确认其病原体。

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这个病不是什么新发传染病,70多年前就有啦,因为主要流行区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们了解的少而已!

我国对基孔肯雅热的防控起步较早。2008年,广东检验检疫部门在入境人员中首次检出输入性病例;2010年,东莞市报告我国首起社区暴发疫情;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版)》,系统规范了疫情监测、病例管理、媒介控制等措施。

尽管近年来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但我国通过严格的边境检疫、媒介消杀和公众宣传,有效遏制了大规模传播。

传播媒介:伊蚊是“罪魁祸首”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

当伊蚊叮咬了基孔肯雅病毒感染者后,病毒在蚊子体内复制,再通过叮咬健康人,实现病毒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基孔肯雅热在蚊虫活跃的季节和地区更容易传播。

根据疾病监测结果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未监测到伊蚊分布、既往无本地疫情。因此广大青城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无需过度担心。

临床表现:突出症状关节痛,一般预后良好

患者的典型症状为“热-疹-痛”三联征,还可能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表浅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以上。

部分患者会出现退烧后再次轻微发热的“双峰热”。约80%的患者发热后2-5天,在颜面、躯干、四肢伸展侧及手掌、足底会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伴有瘙痒感。关节疼痛是基孔肯雅热的突出症状,发热同时,多个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关节肿胀,可伴有全身性肌痛。关节痛多为游走性,随运动加剧,晨间较重。

流行区域:易感地区需警惕

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如巴西、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该病的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如果前往这些地区旅行或生活,尤其是在蚊虫活跃的季节,感染基孔肯雅热的风险会相对增加,需要做好防蚊措施,减低感染风险。

科学预防:三招阻断传播链

灭蚊防蚊:切断传播媒介

蚊子繁殖和孵化离不开水,因此清除积水是预防蚊虫滋生的关键。家里要定期清理容易积水的物品或角落,像花盆等容易存水的盆盆罐罐,要做到“翻盆倒罐”,避免积水存留。家中可安装纱窗,使用电蚊拍或灭蚊灯灭蚊防蚊。

个人防护:降低暴露风险

在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上,使用含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产品。

在公众出行前,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出境前健康体检,及时查看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学习相关预防知识。

健康监测:早发现早治疗

归国人员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需主动向海关申报旅行史及蚊虫叮咬史,配合隔离检查。入境前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主动进行健康申报,并告知海关检疫工作人员近期旅行史及在当地有无蚊虫叮咬史,配合进行相应的检查和隔离治疗。

理性认知,共筑防线

基孔肯雅热虽然是一种需要关注的传染病,但通过科学防控,其传播风险完全可控,公众无需恐慌,疾控部门将持续加强监测预警,与广大青城市民携手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相关推荐

蒙ICP备2021004286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670号 网站支持IPv6
网站建设: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